lol外围官网:欧洲豪门激烈碰撞,比赛场面扣人心弦
《丝绸之路》
(英)彼得·格兰科潘著,邵旭东 孙芳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美)薛爱华著,田玉贵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2016年4月
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了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薛爱华(1913—1991),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1938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学士学位,攻读人类学;1947年获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任教于柏克莱加州大学,直至1984年退休。曾出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并长期主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草原帝国》
(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
商务印书局1998年5月
《草原帝国》是法国历史学家、游牧民族历史文献专家勒内·格鲁塞创作的一部中亚通史著作,发表于1939年。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历史按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从上古匈奴人开始,以成吉思汗时期为重点,描述了新石器时代到清朝吞并喀什噶尔、新疆被纳入中国版图为止这片欧亚大草原上无数征服者的历史,描绘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
《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与王朝为纲,以纪事本末体的方法系统介绍了古代游牧部落或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
《洪业》
(美)魏斐德著,刘苏德 薄小莹译
新星出版社2017年3月
《洪业》内容简介:皇太极在位期间,清朝开始大量任用汉臣,皇太极从汉
那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治国之道,完善了清朝的各项制度和礼仪;在军事上皇太极加紧了对明朝的进攻,并收服了朝鲜和蒙古,对明朝实现了战略上的包围。在皇太极的筹划中和战斗下,大清王朝一步步坚定地完成了开国的准备。
《叫魂》
(美)孔飞力著,陈兼 刘昶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5月
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王氏之死》
(美)史景迁著,李孝恺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11年9月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tan)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的重要依据。
《鸦片战争》
(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
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所该共同面对的话题,而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女士的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对此加以考察,旨在让我们跨出地域的限制,认真反思这场世界冲突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蓝诗玲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寻更多动人的历史细节。得力于她深厚的文学造诣 ,像林则徐、琦善、义律这样的历史人物经她描写,仿佛便可浮现于眼前。除了战争过程中的细节叙述之外,蓝诗玲还往后记述了中英两国人民对此战争的复杂的历史记忆,尤其在中国近代国族构建中扮演的角色。
《天国之秋》
(美)裴士锋著,黄中宪译/谭伯牛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
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
《袁氏当国》
(美)唐德刚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04年11月
袁本是一个旧官僚,但他毕竟是个智商很高的政客,经受了两年现代政党政治的磨炼,搞起新的寡头政治来,作法自便,出手也颇为不俗。袁世凯在赶走了孙文,增修了约法,做上了终身制的大总统之后,其权力之大在民国史上,可说是尚无第二人也。实际上,袁搞的也是“枪杆出政权”。
《巨流河》
(台)齐邦媛著
(台版内容更丰富)
作品通过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写出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巨流河,在清代就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昨天的云》
(台)王鼎钧著
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1月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大江大海1949》
(台)龙应台著
香港天下杂志2009年
《大江大海1949》(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该书以传记体形式,讲述国共解放战争的“残忍”,特别是共产党为争取胜利而采取的残酷手段,该书并未在大陆出版,但在民间引起广泛讨论。2009年9月18日,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举办新书发布会。她表示,她发表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
《父亲的战场》
章东磐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
作为一部涉及历史内容的纪实作品,书中对围绕远征军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谓的“史实”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力图还原这些历史细节以真实;作者也对所采访老兵 “口述历史”的内容进行了辨识和指正,没有盲目采信,对于其中一些大话和诳语也未做修改装饰,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原貌。
《项美丽在上海》
王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
美国姑娘项美丽大学毕业后不堪忍受千篇一律的单调生活,辞职到欧洲游荡,并结识了在非洲生活的朋友,一起去生活了一年多。回国后她结识了《纽约客》杂志的主编哈罗德·罗斯,成为该杂志的专栏作家。在经过一次失败的恋爱之后,项美丽和姐姐一起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在上海的上流社会沙龙上,项美丽遇到了邵洵美,陷入情网,从此留在上海。她跟着邵洵美吸食鸦片,染上毒瘾,并和上海滩上的文化人打成一片。两人来往密切,项美丽也成了邵洵美家中的常客。两人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一起编辑出版具有抗日倾向的中英文杂志《自由谭》。抗战开始后,项美丽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撰写《宋氏三姐妹》,为此她在香港、重庆两地奔波,和邵洵美的感情出现裂痕,最终分手。 执教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王璞博士在阅读中外各种与项美丽相关的文章中,发现许多作者对项美丽本人和她与邵洵美的恋情有不少错讹与误解之处,因此她根据项美丽的英文回忆录、小说、散文集以及各种相关资料,客观再现了项美丽的传奇人生,尤其是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的岁月。
《上学记》
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
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陆键东著
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6月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瞻对》
阿来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
本书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进行历史钩沉,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
《打工女孩》
(美)张彤禾著,张坤 吴怡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3月
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我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中真正认识到中国工人的样子,身临其境。她给予他们一种力量和活力。他们不是牺牲品。——伊安·约翰逊(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驻京记者)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乡土中国》
费孝通著
中华书局2013年4月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之
——阅读能力:
本文 lol外围官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ol-suppose.com/lol-post/87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